發布日期:2012-06-20 09:35
紅曲乃一味傳承千年之中藥,民素以藥食兩用、烹飪、釀酒、制藥常用之,國書記載久矣。東漢之《神農本草經》列紅曲為上品。
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評價曰:“此乃人窺造化之巧者也,奇藥也”,古代眾多中藥典集中也記載了紅曲活血化瘀、健脾消食之神奇。宋應星所著《天工開物》曾這樣記載它的制作工藝:
凡丹曲一種,法出近代。其義臭腐神奇,其法氣精變化。世間魚肉最朽腐物,而此物薄施涂抹,能固其質于炎暑之中,歷經旬日蛆蠅不敢近,色味不離初,蓋奇藥也。
凡造法用秈稻米,不拘早晚。舂杵極其精細,水浸一七日,其氣臭惡不可聞,則取入長流河水漂凈。漂后惡臭猶不可解,入甑蒸飯則轉成香氣,其香芬甚。凡蒸此米成飯,初一蒸半生即止,不及其熟。出離釜中,以冷水一沃,氣冷再蒸,則令極熟矣。熟后,數石共積一堆拌信。
凡造此物,曲工盥手與洗凈盤簟,皆令極潔。一毫滓穢,則敗乃事也。
近代以來,隨著國際國內科研、學術界對紅曲價值研究的不斷深入,尤其日本著名學者遠藤章教授從紅曲中發現膽固醇合成酶抑制劑——他汀以來,掀開了功能性紅曲研究與應用的浪潮。
“食之原點、自然饋贈、曲菌逾億年。酵之奇妙、先人智慧、圣品傳萬代”,愿千年紅曲延續無盡的神采,愿紅曲文化永遠綻放璀璨的光芒。